摘 要:本文系統地敘述了我國甲醇當前的狀況及遇到的困境,綜合了業內人士對化解危機擺脫困境的建議。 關鍵詞:產能過剩;甲醇危機;化解危機
東獅脫硫技術協作網的技術交流會是個脫硫技術或也氣體凈化的純技術交流會,本應為會議專門撰寫一篇有關脫硫技術的文章。然而,我在協助校對這次會議的文稿時,發現東獅公司的一些在技術服務第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撰寫的文章質量很好,本人如果也去寫這類專題技術的文章,那肯定是一拙篇,不敢獻丑。好在脫硫技術或也氣體凈化技術是為化肥、甲醇、焦化等行業服務的,幫助它們節能減排的,而這些行業現在都很困難,特別是甲醇行業面臨生存危機,更需我們多了解一些,而這次會議的征文也不完全囿于一隅,因此本人斗膽寫一篇有關甲醇的宏觀面上的文稿,僅供大家參考。 前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來說,問題不是在金融面上,因為我國的金融業實際上還沒有完全國際化,人民幣還不是一種世界自由兌換的貨幣,金融業還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要說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的危機,實際上就是“出口危機”。我國的出口產業對我國的GDP貢獻率很大,一旦出口受阻,對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涉及面甚廣,特別是輕工方面受沖擊特別大。既然波及面這么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個行業可以獨善其身的,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顯然,甲醇行業也深受其害。照我看來,按照我國的甲醇發展模式,就是沒有金融危機的影響,同樣也要出現嚴重困境。無序盲目的擴大產能,下游產品發展不快,供需關系嚴重失衡;中東等地區低價甲醇進口對我國的沖擊;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甲醇車用燃料的推行阻力重重等的影響,那有不出現危機的道理。 兩年多前,中國甲醇在下游需求及油價飛漲的驅使下,保持較高增速,價格居高不下。在可觀的利潤回報預期促使下,甲醇裝置新建及擴產愈演愈烈,甲醇產能保持著很高的增速,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之感。 從地域分布特點來看,華東、華北、華中作為國內生產重地,三地總產能占到全國產能的70%,隨著河南龍寧煤化工、中原大化等人規模裝置的集中投產,華中地區2008年總產能較2007年增加約200萬噸,成為2008年全國擴產最多的地區。2008年中國甲醇新擴建產能近800萬噸,增速較2007年上揚33個百分點。據當時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甲醇生產企業約221家,產能合計2800萬噸/年;產量為1126.3萬噸/年,同比增長6.4%。2008年,國內甲醇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13.4%,達到l232.9萬噸,其中凈進口量為143.4萬噸。 進入2009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甲醇市場需求銳減。這年上半年,國內甲醇市場整體呈現持續弱勢震蕩狀態,運行的主要特點是下游整體需求不足,甲醇產能處于嚴重過剩狀態,國內甲醇行業開工率在30%左右。當年的1~7月,國內甲醇產量為590.5萬噸,同比下降10.4%。在國內產能過剩、市場依舊低迷、企業盈利艱難的情況下,國內甲醇市場又遭遇了國外低價甲醇的大量涌入。09年l~5月,我國甲醇進口量達到290.7萬噸,同比增長71.5%。其中進口自沙特阿拉伯的甲醇量約占總進口量的43%,新西蘭占6%,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分別占5%和2%。而同期我國甲醇出口量僅為l000噸。09年l~7月的統計數據更是顯示,我國進口甲醇387萬噸,與0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5倍多;1~7月我國進口甲醇的平均價格為每噸200美元,與08年同期相比降低了58.3%。09年上半年,進口甲醇占我國甲醇消費量的比例高達60%以上。 然而,甲醇的發展與氮肥的發展有同樣的毛病, 陷入一個怪圈,即產能越是過剩越擴能的怪圈。不管三七二十一,有錢的有資源的都在上甲醇項目。09年《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表后,從已正式公布的本地區振興規劃的十幾省市來看,在三年振興規劃中,僅甲醇有的省就規劃了1200萬噸,國內的新項目頻頻在建。 去年9月底,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8號文),將煤化工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列為6個需要重點調控以及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領域。受38號文影響,相關產業一片黯然。已獲國務院同意啟動前期工作的寶鋼、湛江和武鋼防城港項目千萬噸級產能擴張計劃均已暫時擱淺。對照之下,國內煤化工領域投資熱情卻依舊。一批現代煤化工項目競相開工或擴產。在“現代煤化工”的幌子下,甲醇產能以天文數字的速度擴大。例如,09年10月19日,山西安澤縣“532”煤化工項目簽訂的協議,總投資102.5億,既建礦又建醇醚,其中甲醇就300萬噸/年,二甲醚200萬噸/年;緊接著,11月13日,神華集團與美國陶氏化學公司合建煤化工項目奠基,投資100億美元,其中甲醇規模是332萬噸/年;另外,中煤集團、四川宜賓市都有大的行動。 這個38號文十分的尷尬:你叫停你的,我上馬我的。把38號文完全當耳邊風。稍微觀察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歷程即可看出,投資方和國家宏觀調控之間有點像貓和老鼠,往往是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墻梯。比如,在國家緊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業轉而發展風險也很大的煤制天然氣。那么,這種投資沖動因何而生? 首先,地方政府唯GDP論的政績觀根深蒂固。煤化工產業投資強度大,拉動GDP效應明顯。一個百萬噸級的煤基甲醇項目的投資接近50億元,一個年產60萬噸的煤制烯烴項目的投資接近200億元。在金融危機余波仍影響實體經濟的今天,為了保持經濟增速、緩解政績壓力,個別地區甚至不顧實際條件,以極低資源價格引進大型煤化工項目。比如,西部某水資源匱乏地區的大型煤化工項目的用水價格大約比當地的自來水價格低35%,個別項目甚至低65%。 其次,相關企業風險控制觀念缺失。“資源為王”觀念根深蒂固??刂屏速Y源并不等于就擁有了“世界”。如果不能整合已有資源、強化特色產業,這些資源最終均有可能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包袱。目前國內企業致力于發展的現代煤化工產品(往往甲醇打頭陣)均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 第三屆國際甲醇-二甲醚/LPG(液化石油氣)產業鏈市場峰會暨2010中國甲醇汽油市場研討會提供的數據,到2010年底,國內原計劃投產的甲醇在建項目共有25個,產能合計861萬噸。國內甲醇總產能將至少達到2953.4萬噸。另外,我國還有25個擬建或處于規劃階段的甲醇項目,產能合計2440萬噸。如果甲醇行業仍然保持現有的產能擴張速度,到“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左右,國內甲醇產能將很有可能超過5000萬噸。國內甲醇處于嚴重過剩的局面。 甲醇產能無限擴大,而甲醇市場狀況又如何呢?可以說是十分糟糕!2009年,我國甲醇消費量約為l661萬噸,其中國內生產量約1133萬噸,進口甲醇527.6萬噸,占國內生產量的46.56%(排在我國甲醇進口國前四位的都來自中東。據海關統計,2009年,沙特阿拉伯出口到中國的甲醇為170.7萬噸,伊朗85.7萬噸,卡塔爾40.8萬噸,阿曼38.4萬噸。這4個國家約占我國甲醇進口總量的64%)。 今年前5個月,我國甲醇表觀消費量約860萬噸,國內產量為668萬噸,進口量l92萬噸,出口5000噸。進口甲醇占到消費總量的22%,占到國內產量的28.74%。 在價格方面,雖然甲醇的價格同比有所提高,前5個月的平均價格約為2456元/噸,但遠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價格,連2004年的價格都達不到。1-5月,進口甲醇平均價格為311.7美元/噸,比國內甲醇的成本價還低,非常具有競爭力。 甲醇市場這么糟糕,主要原因是:一是產能過大,供需關系嚴重失衡;二是低價進口甲醇大量涌入,嚴重沖擊國內市場;三是需求增長乏力。沒有特別的峰回路轉情況,這種“糟糕”狀況不會改變。從全球來看也是如此。據了解,一直到2018年,甲醇產能都將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據預測,到2013年,甲醇生產能力將達lll44萬噸,而需求量約6103萬噸;到2018年,生產能力約11532萬噸,需求量只有8109萬噸。 早在去年7月分,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就疾呼,我國甲醇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既然甲醇的危機這么嚴重,如何去化解危機呢? 對于產能過剩的問題,照道理來說,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應該能解決。然而實踐證明,我們的中央政府在宏觀調控上并沒有那么靈光萬能,就像房地產業一樣調來調調去,房價還是下不來。09年5月18日公布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如果你粗略解讀一下,有幾個關鍵詞,即“上大壓小”、“去落后產能”。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對 “上大壓小”、“去落后產能”的關鍵詞,各種質疑聲不絕于耳。什么叫落后產能,落后產能有什么標準,到底是哪些該被淘汰?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以產量來劃分,還是以工藝來劃分? ‘大’ 與‘小 ’之間本身就存在一個博弈的過程.不應人為地把這個博弈分出勝負。這些質疑聲有一定道理,政策措施不具體,操作性不強的“紅頭”文件是不解決問題的。 既然造成我國甲醇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是低價進口甲醇大量涌入,嚴重沖擊國內市場而引起的,那就來一個反傾銷調查,抑制進口。 甲醇行業為擺脫進口的嚴重沖擊,去年在做一件急事,即“反傾銷“。2009年5月4日。上海焦化有限公司、浙江晉巨化工有限公司、河北正元化工集團以及安徽臨泉化工股份公司等l4家企業.代表中國甲醇產業向中國商務部正式提出甲醇反傾銷申請,商務部予以受理并立案調查。不少國內企業負責人表示,反傾銷調查對國內甲醇企業走出眼前的困境是一大利好。中煤能源黑龍江煤化工公司表示,去年他們公司擴建了36萬噸的甲醇產能,加上原來的產能,甲醇總產能為48萬噸。但由于進口甲醇的低價沖擊,市場急劇惡化,這些新增產能無法開車,完全處于閑置狀態,十幾億元的投資也因此白白閑置,發揮不了作用。這次海外進口甲醇的沖擊,基本上把我們前一兩年掙到的利潤都吞掉了,而且企業還因此一蹶不振。所以企業非常期待這次反傾銷調查能帶來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在業內對進口甲醇的一片討伐聲中,不少有識之士也明確表示,甲醇企業要熬過寒冬,光進行反傾銷還遠遠不夠,被調查國家在09年的進口量只占全部進口量的55%左右,還有大量進口甲醇不在此次被調查范圍內。由于國際大型企業通常在不同國家都有甲醇裝置,因此他們可以通過全球貨物調配的方式繼續向中國出口甲醇。因此,即便反傾銷被確認成立也不能起到完全控制的效果。當時就有業內人士也很清醒的表示,反傾銷是治標不治本。反傾銷調查搞到現在有什么結果?什么結果都沒有,國外甲醇產品的低價進口照樣在進行。 今年6月2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的進口甲醇反傾銷調查期限延長至2010年12月24日。在國內甲醇企業因受低價進口甲醇沖擊舉步維艱之際,商務部的公告令人甲醇企業感到十分失望。一個大企業的經理唏噓:“甲醇反傾銷調查結果遲遲不能出爐,恐怕會助長受調查國家繼續向中國傾銷甲醇,還將刺激更多未列入調查范圍的國家加入傾銷,從而使國內甲醇企業受到致命打擊。屆時,不僅上千億元的投資難以收回,甚至會因十幾萬產業工人失業而引發社會問題。” 唏噓也好,失望也好,反傾銷調查,抑制進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這種案事涉及太復雜的方方面面關系。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甲醇要與這些進口甲醇抗衡,利用國內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的高硫低質煤資源,走低價原料路線或是一條出路。 內蒙古呼倫貝爾東能化工公司,09年4月新建的一套20萬噸/年甲醇裝置成功投產運行。該裝置采用了先進的合成氣凈化技術,可以用當地資源豐富的褐煤為原料。雖然褐煤雜質含量大,但先進的凈化技術可使合成氣質量完全達標。而褐煤熱值低,價格很便宜,當地的褐煤價格每噸只有100元左右。因此,這家企業的甲醇成本可控制在每噸1000元以下,這一輪進口甲醇的沖擊對企業也就沒什么影響,目前該企業正在滿負荷生產。然而有這樣條件的企業不多,這是個例范疇的事,普遍意義不大。 為應對甲醇危機,國內甲醇企業旨在技術改造和節能降耗方面作努力,例如湖北當陽市華強化工有限公司、山東魯西化工集團等企業進行了雙低壓醇氨聯產技術改造,通過這一改造可使低壓甲醇裝置實現甲醇、合成氨兩個產品靈活生產。這樣不僅調整了產品的結構,還有效降低了動力消耗,增大了合成氨原料氣的利用率。華強化工公司的負責人說,2008年進行了雙低壓醇氨聯產改造,于2009年1月15目開始滿負荷生產,目前生產十分穩定。由于甲醇市場需求量減少,所以公司決定多產尿素、少產甲醇,甲醇系統以維持自熱運行為準。在目前甲醇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企業仍可應付自如。這種技術改造,也是部分聯產甲醇才有一定意義,也是說沒有太大的普遍意義,也不是真正化解危機的辦法。 既然通過中央紅頭文件宏觀調控解、反傾銷調查立案、改變原料路線及技術改造都不能化解甲醇的嚴重危機,還有什么政策和策略能化解甲醇的嚴重危機呢?歸納有識人士的高見,化解甲醇的嚴重危機,本質上是化解過剩產能的危機。要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危機,要采取非常政策和策略。這個時候,中央政府要站出來,有識財團要站出來,就像體育的團體項目比賽一樣(如足球、籃球、排球),關鍵時刻要有人站出來,絕地反擊,來一個驚天大逆轉。能驚天大逆轉的措施有兩項。 一是義無反顧、自上而下地在全國強有力推行《車用燃料甲醇》的生產和使用《車用甲醇汽油》。只要把這扇門打開,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009年中國汽油總產量達7195萬噸,柴油總產量為14130萬噸。這里不考慮還有成品油進出口上的差額,就算我們年消耗量?,F在讓我們粗略地算一筆賬:甲醇作為替代燃料的能量密度(所謂能量密度是指單位質量或單位容積的某種能源所能釋放出來的能量,它是評價機動車代用燃料的重要指標),它相對汽油的能量密度系數是0.489(0.49:1), 相對柴油的能量密度系數是0.449(0.449: 1)。如果我們國家每年用甲醇取代15%的汽油,就要消耗2314萬噸/年甲醇,如果取代30%,每年就要耗去4414萬噸甲醇。 甲醇用于汽車替代燃料,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汽油進行混合以達到改善尾氣排放、節約能源的目的。目前,經實踐能使用的有按85%甲醇和15%汽油進行混合的M85燃料,以及100%甲醇的M100燃料。《車用甲醇汽油(M15)》更易于推廣,可惜標準尚未推出。 關于甲醇作為車用燃料替代品,早已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早在1984年,德國大眾公司就生產了400輛甲醇靈活燃料轎車,贈送給洛杉磯奧運會,后來美國福特公司首批生產了6萬輛甲醇燃料轎車投放美國市場。同是80年代,德國大眾公司也提供好多部甲醇靈活燃料轎車給我國化工部試用。 提起《車用燃料甲醇》或也《車用甲醇汽油》,國人十分感慨。國人已為此奮斗了幾十年了,等待得實在太久了。一個在技術上是完全成熟的,也相繼實踐很多年的好事為什么那樣多磨呢?,F在是該大踏步地走出去了。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把甲醇作為車用燃料的大事紅紅火火地搞起來。讓上千億元的投資發揮作用,把十幾萬產業工人從失業的邊緣拉回來。如果更進一步,將二甲醚作為柴油替代品的工作搞上去,化解甲醇和二甲醚的危機更是卓著。粗略計算,1.4噸二甲醚可替代1噸柴油。我國2009年的柴油總產量為14130萬噸(1.413億噸),這個數字很宏觀。如果有15%的柴油被二甲醚取代,一年就要耗二甲醚2119萬噸。如果二甲醚是用二步法生產,一年就要耗去甲醇3000萬噸。這樣,甲醇和二甲醚的危機也化解了,讓上千億元的投資發揮作用,十幾萬產業工人也不至于失業。我國在石油進口上的被動也可得到緩解,西方媒體對我們的詬病也會減少了。 能使甲醇危機驚天大逆轉的第二措施那就是走甲醇制汽油之路了。由甲醇合成汽油的技術簡稱“MTG”技術。MTG指的是由甲醇轉化成汽油(Methanol to Gasolin ,簡稱MTG )的間接液化合成技術。美國??松梨?/span>公司開發的沸石催化劑ZSM-5 可高效地將甲醇轉化成汽油。 甲醇轉化制汽油的原理是甲醇分子脫掉一分子的水,生成只包含碳原子和氫原子的 “烴”。從理論上講,每噸甲醇需要脫掉的水占甲醇重量的56.3%,能夠得到的作為汽油的“烴”占甲醇重量的43.7%。表面上看損失很大,但實際上這也正是能量集中和“濃縮”的一個結果。由于合成甲醇過程和甲醇轉化制汽油過程的綜合能效都很高,本技術路線從煤炭到汽油的總能效也比較高。目前本技術達到的技術指標是,按甲醇重量計算,汽油的收率為37%,LPG收率為3%,(汽油+LPG)的收率達到40%。從烴的收率講,汽油的收率達到了84.7%,LPG收率達到6.9%,(汽油+LPG)的收率達到91.5%。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收率。如果從甲醇消耗角度講,則每生產1噸(汽油+LPG),消耗甲醇2.5噸。 在上世紀70年代??松梨?/span>公司就開展對各種MTG工藝方案的研究,已經擁有經過工業化驗證的MTG技術。??松梨谙群笤诿绹瓿?桶/日規模試裝置,在德國完成100桶/日規模中試裝置,并和新西蘭政府合作建設了建設一套1.45萬桶/日(570kt/a)的工業裝置,于1985年投產并成功地運行了大約10年。目前,??松梨谂c山西晉城無煙煤集團正在建設10萬噸/年甲醇制汽油示范工程, 2008年底已投產。 中國目前在甲醇轉化制汽油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在反應工藝方面,山西煤化所與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開展了合作,共同完成了固定床絕熱反應器一步法甲醇轉化制汽油新工藝的開發,此項技術與國外技術相比,具有工藝流程短、操作成本低等優勢,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為技術推廣應用提供了可靠的產權保障。固定床絕熱反應器一步法甲醇轉化制汽油工藝在2006年完成中間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山西煤化所、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又與云南解化集團合作開展了3500噸/年合成汽油工業示范試驗,于2007年12月11日一次投料開車成功,生產出合格的93號汽油。這套工業示范裝置是目前已經投入運行的汽油產能最大的煤制油裝置,主反應器是直徑為1米的固定床絕熱反應器,在此基礎上單臺反應器規??芍苯臃糯蟮?0萬噸級。 走甲醇制汽油之路,化解甲醇危機光有技術還是遠遠不行的。首先,搞甲醇制汽油不能另打碎敲,那樣不解決根本問題。顯然,與推行《車用燃料甲醇》的生產和使用《車用甲醇汽油》的行動一樣,中央政府與財團要站出來,堅決支持,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機制創新,把產甲醇的大戶,按地域分片進行資產重組,在全國建立若干個大型的甲醇制汽油企業;二是甲醇制汽油不光是技術問題,有一個經濟上的帳,如果存在缺口,就要像支農一樣,政府要給于補貼(美國政府給乙醇汽油作補貼)。 以上兩項能使甲醇危機驚天大逆轉的措施,可同時并舉實施,也可一主一副或只堅決實施一項,都能解決問題。然而比較起來,推行第一項是最有利的。因為無論從投資的安全性、碳轉化率、環境友好性、原子經濟性,還是技術的成熟可靠性,煤基醇醚燃料都是首選的石油替代品,值得大力推廣。實際上甲醇汽油的推行工作已啟動得較普遍,繼山西、陜西成功試點推廣甲醇汽油后,江蘇、浙江、寧夏、四川等省區,有的已經啟動甲醇汽油試點工作,有的正積極開展甲醇汽油推廣的前期準備工作。其中,陜西省Ml5甲醇汽油封閉推廣工作將在10月1日如期啟動,山西、四川、寧夏、陜西等六省區聯片推廣甲醇汽油工作正加緊協調。如果一切順利,年內全國甲醇汽油推廣或試點的省區將超過l5個,汽車燃料用甲醇將在去年500萬噸的基礎上再增加150萬噸。 推行以上兩項措施,戰略意義深遠。因為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9年,我國原油產量l8949萬t,同比下降0.4%,原油表觀消費量38811萬t,同比增長6.36%。在國內新增煉油能力陸續投產、原油儲備庫投運使得需求量繼續增加的情況下,全年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t,達2.04億t,比2008年增長l4%,超過日本成為世界原油進口量,居第二位的國家,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達到51.2%。這表明自1993年我國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僅用了l6年就突破了原油對外依存50%的國際警戒線。 隨著國內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新增煉油力得到發揮,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使煉油企業產積極性高漲。預計2010年國內石油需求增速明顯高于上年,全年原油需求量將達4.05億增長5%左右;同期全國原油產量可能略高于上年,為1.93億t,增長2.0%。低于需求的增長度,全年原油凈進口量將增至2.1億t,原油對外依存度將較上年進一步提高。這一局面不改變,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 話要說回來,這兩項措施的推行,對國家將會遇到若干兩難問題。諸如石油進口上的問題、與三大集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利益關系問題、汽車制造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問題及資源供應關系等等。 中國的甲醇向何處去?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